网站管理
copyright 2000-2009 创业资讯网 ( USANA.fj.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42066号
20年前,健康产业并不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质量,健康话题不断被人提及。小儿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等各种“富贵病”的袭来,让人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开始主动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健康观念,话题不再局限于医疗和疾病,更是延伸到了营养保健与提前预防。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克林顿和布什两任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保罗?皮尔泽曾在自己的《财富第五波》一书中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严重饮食失衡,却人人希望更健康、抗老化,预防胜于治疗,从而开启保健产业的兆亿商机,这是继第四波网络革命后的明日之星。保健事业,是下一个兆亿美元的明星产业。保罗预言,未来几年,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将为美国经济带来每年1万亿美元的收益。而事实上,全球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健康产业不断验证着保罗的预言——2009年,美国健康产业已达5000亿美元。
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温饱”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的今天,我国政府开始将眼光投向更高更远的营养改善上。各种事实证明,中国需要健康产业,更需要有着自己特色的健康产业。
“财富第五波”离中国有多远?中国将在这场全球财富发展大潮中扮演什么角色?中国民众的营养现状如何?健康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如何……本报记者对话保罗?皮尔泽、于小冬、许洪民三位嘉宾,一起聊聊营养健康的那些事。
对话嘉宾:于小冬(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
《精英生活》: 说到营养问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吃,这似乎是很个人的事情。您如何看待国家把推动公众营养改善行动纳入“十一五”规划这一重大举措?
于小冬: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竞争、国际活动的总体能力和水平是由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的,而国民素质又取决于遗传、营养和训练(教育)等三要素。在三要素中遗传因素是先天的,难以改变;营养和训练则是人们有能力改变的后天因素。公众营养状况影响着人们体格和智力的发育水平,影响人们接受训练(教育)的能力。
营养的摄入主要是通过“吃”来实现的,因此,虽然看起来“吃”是个很私人的事情,却既关乎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家庭幸福,又关乎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命运。国家把推动公众营养改善行动纳入“十一五”规划,正是反映了对“营养”意义的深刻了解和认识.
《精英生活》: 2007年,公众营养改善OLIGO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您原先说过,要用四年时间大力宣传、不断强化国民的营养认识,近三年过去了,目前推进情况如何?
于小冬:情况完全达到了预想的效果。通过OLIGO项目三年的工作,益生元在行业内和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明年,我们将启动项目第二期计划,目前正在进行准备。
《精英生活》: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隐形饥饿”、“强化食品”等概念并不是非常了解,您觉得提高公众的营养观念还存在哪些难题?
于小冬:提高公众的营养理念需要政府的积极倡导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我们的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尚未形成共识和合力,更没有全部动员起来,公众还没有感受到“食品营养”像“食品安全”那样的重要和急迫。所以,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的认识可能更迫切,需要先走一步。
《精英生活》: 您认为中国公众的饮食习惯以及营养观念还存在哪些误区?
于小冬:这个问题很大,很难回答全面。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主要表现在:(1)对食物过度追求精、细、白、香等感官享受,甚至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2)对食物营养的判断往往依据价格,认为价格高的食品就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有些宴席上甚至燕窝、鱼翅、鸡鸭鱼肉,一齐上阵,忽略了合理的结构搭配和适量摄入的要求;(3)菜品中油、盐、酱油等添加量过大;(4)以剩菜多体现东道主的热情好客,待客的餐桌上往往菜盘大、菜品多,造成资源极大浪费;(5)早、午、晚三餐的营养摄入比例大致为3:4:3,不少人忽视早餐,也有不少人的三餐呈倒三角状态,即2:3:5,同人们一日生活的营养需求相比不够合理。(6)凭感觉吃饭,喜欢吃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或不吃,造成营养失衡。
《精英生活》: 谈到中国的健康产业时,保罗先生极力看好中医药保健食品的生产和推广,您认为目前时机成熟吗?要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乃至成大气候,还存在哪些难题?
于小冬:中国是健康产业的大市场,也是健康产品的大输出国,但目前这两者都只是“潜在的”,要将“潜在”变成现实,还有大量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做。中医药保健食品确实是中国最能够在世界市场中展示特有优势的产品,做好“民族性”,也就具有了“国际性”,才能够形成“大气候”。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认识不足。我们看到,受重视的很多产业,往往是我们不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者是基础性、保障性的产业。像中医药保健食品这些具有相当“话语权”和远大发展前景的产业,却视而不见。也有些民族虚无主义者和似懂非懂者,一味地盲目诋毁、排斥中医药保健食品,无视中医药保健食品在养生保健、“治未病”方面的作用,其实他们对“手术刀+药片”无法应对的现代“富贵病”也束手无策。解决了认识问题,一切就比较容易。我国政府是有强执行力的政府,一旦扶持健康产业的国策确定,中医药保健食品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形成大气候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对话嘉宾:保罗?皮尔泽(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克林顿和布什两任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财富第五波》作者)
《精英生活》:您认为健康产业领域有哪些国际上的经验或教训值得中国借鉴?
保罗?皮尔泽:说实话,我对中国的情况还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不能给出一个非常适合中国的配方。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西方在此方面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在西方国家,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雇主,要支付患病员工所有的治疗费用,而对于员工预防疾病的费用非常少。这对员工不负责(部分疾病完全可以提前预防),对雇主也无形加重了负担(预防做在前面,后期治疗费用将大幅下降)。而美国最近有了新变化,美国刚出台的法律规定雇主要将20%的治疗费用预留出来作为员工预防性的健康行业的费用。当然这个改变已经有些晚了。
《精英生活》:谈到治病和防病,像您刚才提到中医药在国外受到重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您认为中医药产品应该如何把握?
保罗?皮尔泽:这次访问期间,一些具有中医传统的公司也在问我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有数以千计、万计这样的公司,他们都在提供另一种方式的医疗服务,我们称之为另类医疗服务。这样的公司非常多,却没有一家做到非常大的品牌,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公众进行推广。
我不是一个生物方面的专家,也不是商业方面的行家,我只是一个经济学家,我在这个方面并不能很明确的回答。但我认为,中医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要是能够把中医药产品向世界很好地推广,这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如果中国出口一件中医药产品,我们可以确定里面的成份100%来源于中国,而要是出口一个加工的Iphone手机的话,可能这个手机价钱是150美元,而其中很多零件却是来自于别的国家,中国真正得到的钱也许只有20美元。
目前中医进入美国市场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方面。因为美国各个州的法律不同,如果中医产品要进入美国市场,就必须与美国50个州的法律打交道,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但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美国人民需要中医,而中国也需要把中医推广到世界。
《精英生活》:您认为财富第五波距离中国有多远?
保罗?皮尔泽:《财富第五波》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50多个版本,这个数据显示,世界各地对健康产业这一个兴趣的需求,我对此感到很高兴。而我更高兴的是,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延缓衰老,保持健康。
我是第一次到中国。在中国城市人口中,约有15%的人超重,7%的人已经临床认为达到肥胖症的指标了,这个数字非常庞大,将给政府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我认为,中国需要财富第五波即健康产业。而据我了解,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将发展公众营养改善纳入政府规划,并着手实施。但对中国来说,这个健康产业并不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产业。“治疗与防身”的中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在世界各地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不少西方人开始寻求西医之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技术。
对话嘉宾:许洪民(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精英生活》:您认为中国香港、台湾、大陆三地民众在营养观念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许洪民:个人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营养意识的强弱。在香港和台湾,从小学开始,政府就开始介入、干预学生营养品的摄入问题,并开设营养学相关的课程,从小灌输、普及营养知识,提高他们的营养意识。而在大陆,这方面明显较弱,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人们的营养意识严重缺乏,营养知识仍需大力普及、提高,营养观念还需不断强化、提升。
《精英生活》:您如何看待中国营养保健的现状?
许洪民:保罗先生说到,美国每年要花上2万多亿美元来治病,占到美国GDP的一半,这个数字很吓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每年的治疗费用也在高速增长。其实,就如保罗所说的,这些年来,一些并不健康的外来食物被大量引入中国,加上其他的不良习惯,中国现在的肥胖绝对数量要比国外大,这令我们非常担心。我们国家每10年做一次营养方面的调查,1992年做一次,2002年做一次,10年来,我们的营养素,比如说蛋白质等,已经大幅提高了,但是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有大量数据显示,我们每天摄入的各种微量元素,远远低于人体所需要维持生命正常技能的摄入量,更不要说预防了。
《精英生活》:您觉得目前中国民众在营养健康上存在哪些错误观念?
许洪民:目前很多人对微量营养素严重认识不足。原因很多,我只说两个:一个是饮食习惯问题,一个是生活习惯问题。比如说钙的缺失,现在我们的女士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很少晒到太阳。好不容易出去走一走,可为了漂亮一点,还要打把伞。欧洲人对此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出去还要打一把伞?因为他们恨不得把衣服都扒光去晒太阳!这就是健康观念的差别。
《精英生活》: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及前景?
许洪民:中国健康产业才刚刚起步,但前景广阔。目前,中国从事营养品的企业很多,但规模小,产品质量低,还有待进一步引导、规范。健康产业的做大做强,需要政府的推动、政策法规的制定出台、社会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媒体的宣传教育以及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起形成合力去推动。当这些条件得到完善,我预计未来几年会有大发展,其前景将远远超过保罗先生的预期。